当代艺术 x 女性 x 科技与伦理
2019年2月23日 空格·艺术沙龙 第一期
科技以惊人的速度发展,我们或许正在跨越互联网时代,逐渐步入人工智能的新纪元。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是否还需要女性艺术的存在?当每位艺术家都具备雌雄同期的特质时,女性艺术是否已经完成它的历史使命,蜕变成无性别主义?围绕「当代艺术 x 女性 x 科技与伦理」的议题,毕蓉蓉、btr、梁捷、Ag和Lisa Movius作为首期受邀嘉宾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在他们眼中女性艺术正在逐步变得多元。
尽管性别比例失衡作为一种事实是客观存在的,中国大多数女性艺术家仍希望自己的作品被一视同仁地对待。作品中的女性特质也只是自然形成的一种天性,并不是艺术家本人特意赋予的。而至于这种天然的特性是否“女性”,又是否能带给观众一些思考和灵感,则是观众个人体验的差别。
我们在讨论女性话题时往往会附加很多其它问题,除了性别身份,还有年龄、地域、宗教信仰等。但面对着性别问题和众多身份政治相互交叉、模糊不清的时候,要进一步推动女性主义运动,我们就要去思考怎样在一个复杂的系统里面找到性别问题的核心。女性主义只是一个单纯的对现有格局下女性受到的压迫问题,还是要深思其他更深的议题?



btr
生活在上海的作家、译者和当代艺术评论人。出版有《上海:城市生活笔记》,《迷走·神经》,《迷你》,《意思意思》等。关于城市生活、文学、电影及当代艺术的评论及写作常见于《周末画报》、《艺术界》,《Timeout 上海》等刊物。个展《意思意思》2017年3月在上海新空间举行。

毕蓉蓉
艺术家。获得西南师范大学中国画专业学士,四川大学的中国画山水画专业硕士,荷兰的Frank Mohr学院的绘画专业艺术硕士。除了绘画创作,毕蓉蓉同时展开一些基于绘画而发展的多种媒介作品的探索和创作,如织物、场域特定的装置、动画等。

梁捷
复旦大学经济学博士,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博士后,现执教于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并担任亚际书院等机构的研究员。个人研究兴趣主要包括经济思想,经济发展以及南亚、东南亚的区域研究。他曾与友人发起创办《读品》电子刊,也参与了“定海桥互助社”的组织工作。

Lisa Movius (晨慧龙)
《艺术新闻》国际版中国部主编,对艺术界进行了很多有关性别与性别歧视的报道。自1998年至今一直居住上海,作为一名艺术评论员、专栏作家和商业记者,她长期为《WWD女装日报》,《英国卫报》,《华尔街日报》,《Vogue》等全球各地的媒体提供她在上海的见闻。
当代艺术 x 女性 x 科技与伦理
2019年2月23日 空格·艺术沙龙 第一期
科技以惊人的速度发展,我们或许正在跨越互联网时代,逐渐步入人工智能的新纪元。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是否还需要女性艺术的存在?当每位艺术家都具备雌雄同期的特质时,女性艺术是否已经完成它的历史使命,蜕变成无性别主义?围绕「当代艺术 x 女性 x 科技与伦理」的议题,毕蓉蓉、btr、梁捷、Ag和Lisa Movius作为首期受邀嘉宾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在他们眼中女性艺术正在逐步变得多元。
尽管性别比例失衡作为一种事实是客观存在的,中国大多数女性艺术家仍希望自己的作品被一视同仁地对待。作品中的女性特质也只是自然形成的一种天性,并不是艺术家本人特意赋予的。而至于这种天然的特性是否“女性”,又是否能带给观众一些思考和灵感,则是观众个人体验的差别。
我们在讨论女性话题时往往会附加很多其它问题,除了性别身份,还有年龄、地域、宗教信仰等。但面对着性别问题和众多身份政治相互交叉、模糊不清的时候,要进一步推动女性主义运动,我们就要去思考怎样在一个复杂的系统里面找到性别问题的核心。女性主义只是一个单纯的对现有格局下女性受到的压迫问题,还是要深思其他更深的议题?



btr
生活在上海的作家、译者和当代艺术评论人。出版有《上海:城市生活笔记》,《迷走·神经》,《迷你》,《意思意思》等。关于城市生活、文学、电影及当代艺术的评论及写作常见于《周末画报》、《艺术界》,《Timeout 上海》等刊物。个展《意思意思》2017年3月在上海新空间举行。

毕蓉蓉
艺术家。获得西南师范大学中国画专业学士,四川大学的中国画山水画专业硕士,荷兰的Frank Mohr学院的绘画专业艺术硕士。除了绘画创作,毕蓉蓉同时展开一些基于绘画而发展的多种媒介作品的探索和创作,如织物、场域特定的装置、动画等。

梁捷
复旦大学经济学博士,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博士后,现执教于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并担任亚际书院等机构的研究员。个人研究兴趣主要包括经济思想,经济发展以及南亚、东南亚的区域研究。他曾与友人发起创办《读品》电子刊,也参与了“定海桥互助社”的组织工作。

Lisa Movius (晨慧龙)
《艺术新闻》国际版中国部主编,对艺术界进行了很多有关性别与性别歧视的报道。自1998年至今一直居住上海,作为一名艺术评论员、专栏作家和商业记者,她长期为《WWD女装日报》,《英国卫报》,《华尔街日报》,《Vogue》等全球各地的媒体提供她在上海的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