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潮:呜咽曲 Ⅲ

2024年9月29日  上海玻璃博物馆

尼采曾说:“美好的事物都是弯曲的”。而那些偏离常规、充满复杂性的事物是可贵的,弯曲象征着瑕疵和不确定,但正是在这种变动的形态中,生命才显得鲜活、有力。绵延或纯粹的时间往往是非线性的、难以被不连续的瞬间所掌握,甚至经常是自今而昔的。唐潮的创作以一种极度个人化的方式去解构时空的质量,带着对“轻”与“重”之间的长期思考,在此次展览中为大家呈现了4件/组全新作品,在细密如喃喃自语之间,期待与观众进行一次真诚的对话和分享。

《器物与身体(序)》由40件玻璃与动物遗体组成,所有动物遗体都是由唐潮在驻留期间捡拾,而后经由特殊处理。动物遗体被密封于玻璃制成的“棺木”之中,充满矛盾又不安的美感,一种对于死亡物质化的隐喻,不断提示存在与消亡的平行与交织。影像作品《椋鸟入林》像是一根串连起记忆琥珀的项链,里面有错位的时态、对控制与失控的戏谑表达,也包含着唐潮对创作惯性与即兴灵感的直接回应。《云中空镜》系列一反传统的绘画观看方式,散落在展览空间的地面,仅以朴素的方式排列、固定。画面刻画了西南地区和一些想象中的无人景象,借由影像语法中的“空镜头(Empty Shot)”延伸到思想层面的“空(Śūnyatā)”,进而反思风景与空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在我们感知和体验中的位置。

此外,唐潮将在展览空间中进行为期百天的行为《子夜守灵人》(2024年9月24日起),直至新年的第一天(2025年1月1日)结束。通过持续的行走坐卧与沉思,唐潮在展厅中构建了一个临时的守护仪式和精神场域。这期间上海的季节很快会由深秋转入初冬,晨露和草木也开始在星夜朦胧的素衣中聚合、隐退。展厅在他看来更像是一座象征性的墓园了,而他以守灵人的身份试着脱离钟表时间,重新唤起古人对于夜晚的文学性描述,并开始下一段时间的轮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