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FxRAM | 打破玻璃天花板 — 玻璃创作的未来
2018年8月19日 上海外滩美术馆
玻璃专业一线的教育工作者与艺术创造者对于玻璃这种材质的认识经历过一个怎样的变化?
长石艺术基金会携手外滩美术馆与玻璃博物馆邀请到郑闻卿老师,请她分享作为一个成熟的玻璃艺术家及玻璃专业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对玻璃这种材质的认识过程,除此之外她还会讲述在一线教学经历中曾遇到的挑战及有趣的故事。
加入对谈的还有青年艺术家廖斐,两人将一起与观众分享自身的创作经历中理念及对玻璃这种材质认识的变化过程。廖斐尝试利用不同媒介进行创作,不同材质可以用于不同的艺术表达。玻璃与其他材质相比,在创作过程中有何不同?简短地回顾过去二人各自与玻璃有关的经历之后,他们还将共同展望玻璃创作的未来。
本讲座由长石艺术基金会的赞助与支持,上海外滩美术馆和上海玻璃博物馆共同策划。


廖斐
1981年生于江西。2006年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现工作生活于上海。廖斐的工作是从对周围事物以及自身的疑惑开始的,试图通过自己的工作去接近“事物”。动用物质材料通过艺术的在外形式以展示事物自身的存有问题。以一种工具理性的态度来面对艺术,在思维逻辑和抽象概念上创作出感性的强度。他的作品将数理系统所带有的平衡感转化成视觉语言。透过低限的,几乎仅仅是语言的表达,让我们体验到数理、逻辑和抽象事物的临场感。
CAFxRAM | 打破玻璃天花板 — 玻璃创作的未来
2018年8月19日 上海外滩美术馆
玻璃专业一线的教育工作者与艺术创造者对于玻璃这种材质的认识经历过一个怎样的变化?
长石艺术基金会携手外滩美术馆与玻璃博物馆邀请到郑闻卿老师,请她分享作为一个成熟的玻璃艺术家及玻璃专业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对玻璃这种材质的认识过程,除此之外她还会讲述在一线教学经历中曾遇到的挑战及有趣的故事。
加入对谈的还有青年艺术家廖斐,两人将一起与观众分享自身的创作经历中理念及对玻璃这种材质认识的变化过程。廖斐尝试利用不同媒介进行创作,不同材质可以用于不同的艺术表达。玻璃与其他材质相比,在创作过程中有何不同?简短地回顾过去二人各自与玻璃有关的经历之后,他们还将共同展望玻璃创作的未来。
本讲座由长石艺术基金会的赞助与支持,上海外滩美术馆和上海玻璃博物馆共同策划。


廖 斐
1981年生于江西。2006年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现工作生活于上海。廖斐的工作是从对周围事物以及自身的疑惑开始的,试图通过自己的工作去接近“事物”。动用物质材料通过艺术的在外形式以展示事物自身的存有问题。以一种工具理性的态度来面对艺术,在思维逻辑和抽象概念上创作出感性的强度。他的作品将数理系统所带有的平衡感转化成视觉语言。透过低限的,几乎仅仅是语言的表达,让我们体验到数理、逻辑和抽象事物的临场感。

郑闻卿
出生于中国浙江乐清,中国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雕塑学会会员。2001年中国美术学院本科毕业获学士学位,2009年中国美术学院硕士毕业获硕士学位。2005——2014年先后高访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玻璃工作室、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美术学院玻璃工作室、美国PILCHUCK玻璃艺术专业学校。著作有《琉璃的制造》(合作),论文《移行幻影——浅析克劳斯·莫耶的玻璃艺术》刊登《新美术》、论文《浅谈窑制铸造玻璃的Suckers现象》刊登《中国科技成果》、论文《基于热玻璃铸造技术的玻璃内部造型实验探索》刊登《传承与拓展─中国传统工艺与造型研究研讨会论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