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FxRAM | 打开一扇玻璃窗 — 中国古代玻璃的历史与面貌

2018年8月15日 上海外滩博物馆

“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今天我们习以为常的“玻璃”在中国古代有着极其不同却又饶有趣味的面貌。“琉璃”、“药玉”、“璆琳”……这些名字都曾经是玻璃在古代文献和典籍中的称呼。读来活色生香,实则蕴含着不同历史时期对于玻璃的理解和感知。回望中国古代玻璃的情况,也许很多人也如同隔着一层毛玻璃,雾里看花,时常有影影绰绰之感。
此次对谈活动特别邀请了著名作家孟晖女士与玻璃艺术家、上海大学讲师王沁从不同维度剖析中国古代玻璃的面貌。对谈将向公众讲述,中国古代玻璃的发展历程如何,变迁如何,又与我们古人先辈的生活有着怎样有趣且密切的联系,甚至又如何能影响到今天的设计与艺术?

关于对话嘉宾

王 沁

1978 年生,景德镇人,现居中国上海,任教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曾多次参加国内外艺术展览,其作品被美国费城艺术博物馆、英国维多利亚及阿尔伯特博物馆、英国布里斯托尔博物馆、德国Alexander Tutsek基金会、苏格兰皇家博物馆、美国康宁玻璃博物馆、中华艺术宫、上海玻璃博物馆及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等多家机构及个人收藏。

孟 晖

女,达斡尔族,上世纪60年代生人。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本科肄业,曾在北京艺术博物馆、三联书店、《读书》杂志工作,现为自由撰稿人。著有《中原女子服饰史稿》、《盂兰变》、《潘金莲的发型》、《画堂香事》、《花间十六声》、《贵妃的红汗》、《唇间的美色》、《金色的皮肤》、《花点的春天》等,并曾译《西洋古董鉴赏》(合译)、《我不是杀人犯》、《战争与电影》。


阳 昕

上海玻璃博物馆学术研究经理,2014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研究方向为文化遗产论与管理。2014年6月起至今工作于上海玻璃博物馆,负责博物馆学术研究、展览策划以及艺术项目。

CAFxRAM | 打开一扇玻璃窗 — 中国古代玻璃的历史与面貌

2018年8月15日 上海外滩博物馆

“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今天我们习以为常的“玻璃”在中国古代有着极其不同却又饶有趣味的面貌。“琉璃”、“药玉”、“璆琳”……这些名字都曾经是玻璃在古代文献和典籍中的称呼。读来活色生香,实则蕴含着不同历史时期对于玻璃的理解和感知。回望中国古代玻璃的情况,也许很多人也如同隔着一层毛玻璃,雾里看花,时常有影影绰绰之感。
此次对谈活动特别邀请了著名作家孟晖女士与玻璃艺术家、上海大学讲师王沁从不同维度剖析中国古代玻璃的面貌。对谈将向公众讲述,中国古代玻璃的发展历程如何,变迁如何,又与我们古人先辈的生活有着怎样有趣且密切的联系,甚至又如何能影响到今天的设计与艺术?

关于对话嘉宾

王 沁

1978 年生,景德镇人,现居中国上海,任教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曾多次参加国内外艺术展览,其作品被美国费城艺术博物馆、英国维多利亚及阿尔伯特博物馆、英国布里斯托尔博物馆、德国Alexander Tutsek基金会、苏格兰皇家博物馆、美国康宁玻璃博物馆、中华艺术宫、上海玻璃博物馆及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等多家机构及个人收藏。

孟 晖

女,达斡尔族,上世纪60年代生人。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本科肄业,曾在北京艺术博物馆、三联书店、《读书》杂志工作,现为自由撰稿人。著有《中原女子服饰史稿》、《盂兰变》、《潘金莲的发型》、《画堂香事》、《花间十六声》、《贵妃的红汗》、《唇间的美色》、《金色的皮肤》、《花点的春天》等,并曾译《西洋古董鉴赏》(合译)、《我不是杀人犯》、《战争与电影》。


阳 昕

上海玻璃博物馆学术研究经理,2014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研究方向为文化遗产论与管理。2014年6月起至今工作于上海玻璃博物馆,负责博物馆学术研究、展览策划以及艺术项目。